地 址:联系地址联系地址联系地址
电 话:020-123456789
网址:generator-hire-london.com
邮 箱:admin@aa.com
今年已出伏,伏后说伏虽然天气还不够凉快,伏后说伏也没达到气象学意义上的伏后说伏秋天,总算是伏后说伏秋凉可待,用句北京话说“有盼儿了”。伏后说伏老百姓日常说天气,伏后说伏用上“出入”两个字的伏后说伏,无外乎入伏、伏后说伏出伏和南方的伏后说伏入梅、出梅。伏后说伏今年北方潮热、伏后说伏多雨,伏后说伏或许过不了多久北方人也要关心何时入梅、伏后说伏出梅了。伏后说伏
不说梅雨,伏后说伏只说伏天。考究下这个“伏”字怎么讲。“伏”有“低下去”的意思,有人说因为伏天热,不该外出劳作,最好在家休息,所以称为伏天。“赤日炎炎似火烧,野田禾稻半枯焦。农夫心内如汤煮,公子王孙把扇摇。”《水浒传》里这几句诗,言说农人之苦,也可见不论天气多热还要下地干活。以为伏天就该伏着,美好愿望而已。
从国人习惯的阴阳五行观念入手,一种解释是伏天为一年中阳气最盛之时,阴气为阳气所伏,故为伏天。另一种解释,夏天属火,入伏在庚日,庚为金,火克金,金为火伏,即是伏天。这两种说法,“伏”都有屈服的意思。有学者从文字学上说,古时夏日有“副祭”,副、伏古音同,因此伏为副的同音假借。
相对于“伏”的多种理解,伏天的计算方式并无任何争议。入伏在夏至后第三个庚日,二伏在夏至后第四个庚日,三伏在立秋后第一个庚日,每伏10天。这里用到了干支纪日。其实干支可记年、月、日、时,但现在用得多的是干支纪年,如:今年为甲辰龙年。干支纪年始于汉代,干支纪日则起源在商,至春秋已十分成熟。用干支纪日,天干10个(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),因而每10天就会有1个庚日。
从夏至到立秋,有3个节气:夏至、小暑、大暑,每个节气15天,共45天。如果夏至当天为庚日,则第三个庚日在夏至后21天,当日到立秋有25天,会出现3个庚日。如果以第三个庚日为末伏,就不符合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入末伏的规定,出现这种情况时,古人就将中伏调整为20天。如夏至当日是辛日,那么第三个庚日在夏至后30天,当日到立秋有16天,只够再安排一个庚日,中伏就不用调整。通过上面介绍可知,三伏开始在小暑,结束在立秋之后,有的年份有30天,有的年份有40天。
空调出现之前,三伏天也要想各种办法消暑。旧时自认有身份之人要着长衣,这样就比“短衣帮”夏天更难过些。官员自然穿长衣,清代考虑到长衣太热,官员入伏以后就可以改穿黄葛纱袍。其实老话说得好“伏天无君子”。故事中,纪晓岚光着膀子编辑《四库全书》,被乾隆逮了个正着,也不过一笑置之。
文人雅士另有他们的夏日玩法。清朝康熙帝的宠臣高士奇,是书画鉴定行家。他为康熙搜罗书画,有时也搞调包计,以假换真。康熙以为得到前朝佳品,殊不知真迹早到了高士奇手里。高士奇夏日将收藏的书画拿出来欣赏、品评,写下鉴定意见,结集为《江村销夏录》。清初大文士孙承泽也做过《庚子销夏记》,讲他的收藏。在他们的引领下,夏日品读书画成为一种风尚。后来的大藏家吴荣光、端方等都分别著有《销夏录》或《销夏记》这类书画鉴定著作。
纪晓岚除了爱光膀子,消夏的方式还有写鬼故事。他在承德整理皇家藏书时,追忆旧事、奇闻,写成《滦阳消夏录》(承德在滦水之北也名滦阳)六卷,后编入《阅微草堂笔记》作为开篇。
有人写故事,就有人讲故事。清代画家新罗山人华喦画过一幅风俗画,豆棚瓜架下,一老者手持折扇稳坐桌后,似要开始说书。周围老少或坐或立。还有人准备了大壶为各位斟茶倒水。伏天无事,闲坐说鬼,确是一乐也。
节气更迭,过了立秋,大家打听何时出伏前,应先关心下今年是“早立秋”还是“晚立秋”,农谚云“早立秋凉飕飕、晚立秋热死牛”。不论立秋早晚,都还要热一段,是为“秋老虎”。有好事者又将秋老虎分了公母,“公虎爽、母虎凶”。怎么分?有的说农历六月立秋为公,七月立秋为母;有的说白天立秋为公,晚上立秋为母……莫衷一是。这类民俗,只与夏夜闲谈言鬼类,姑妄言之,姑妄听之吧。
辛酉生 来源:中国青年报